(三峽產綠竹筍大蒜辣椒麵/Spaghettini Aglio Olio Peperoncino e Germogli di Bambù)
某餐廳前陣子邀請知名法國三星餐廳主廚來台獻藝,身處西餐環境貧乏的島國的我,常是不吝支持這樣的活動。但當我聽到這回開出的十道菜色後,很抱歉地退了訂位,最重要的原因倒不是肥肝、松露,而是那個主菜的「牛排佐紅酒醬汁」!!在尋求備案後,捨棄另一家也愛用高級進口食材的新秀餐廳,去了菜單相對較樸實,我很久沒光顧的老牌法菜餐廳,意外地嚐到久違的傳統好味道。數日後再訪,品嚐到了據侍者表示,法籍主廚指定使用本地六龜產鵪鶉做成的可口主菜。令人感念的不只是菜色設計的用心,據聞主廚還曾親自下南部拜訪產地。法國人用行動來告訴我們,做法國料理豈止是傳統廚藝與法國食材而已,靈活運用當地食材做出屬於當地的菜色何其重要,頂級食材也許近在咫尺。
在全球都一片低靡景氣下,08~09確實是台灣西餐界弔詭的一年,標榜「米其林級」(他們指的其實是價位)、「正統」的高級法菜接二連三開。其中一家之前尚在試菜階段,就向廠商訂了活體輸入的布列塔尼藍龍蝦、伊比利豬等國內難見的高級食材;另有一家據聞連根莖類蔬菜也要走法國空運。他們的相同點都是從法國料理學校畢業,在美食級(gastronomie)的餐廳短暫實習,開店。為了忠實呈現法蘭西料理的神髓,在國外操作慣了的食材當然也盡可能原封不動搬來台灣。只要有大把的銀子,再高級的東西都拿得到。只是,除去了珍稀食材、大師班的仿菜,「米其林級」的餐廳裡還剩下什麼?
不知從何時開始?在台灣吃法國菜點牛排(或者什麼豬腳的),已經成了一個既定成俗的習慣,是足以代表台式西餐的經典菜色。不單是老字號連鎖系法國餐廳做,美食級的年輕餐廳更是長保牛排為主的套餐。
其實品嚐好的牛排,只消少許鹽花即可,好牛肉本身汁甜味美,花悄的配菜便會顯得多餘。因其簡單味美份量足,在法國街頭確實是不難吃到(在台灣也許更容易),卻因適合簡單烹調變化不多,也可能少了點季節感,而少見於有一定級數的大小餐館。但在本地,法國菜做、義菜館要做、壽司店拉高預算也一定要出個牛,接著就是陷入高級牛肉的競逐。然而本地市場小,說穿了就是幾家固定的進口商的貨源,於是到哪家店都可能會吃到一樣的東西,比拼到最後,不是比做菜的工夫,卻是在比一個錢堆出來的進口食材上,實在荒唐。稍微有在接觸本地餐飲消息的人,八成都聽過餐廳舉辦「貴三三」的極黑牛餐會,還是12A澳洲和牛嚮宴吧!那除了滿足出入高級場所的虛榮之外,不會比你自己去高級超市買塊好牛排回家煎再撒上鹽花來的過癮。這也是我稍早提到為何一聽牛排就抱歉的理由,大老遠請個名廚來還做牛排啊!實在有夠台了。
我想,一個都市裡的大餐廳,代表的應該是當地最高的餐飲標準,他也必須傳遞一個正確的味覺,隨波逐流地改變菜系的精神,對提昇本地餐飲水準毫無幫助。
(鰹魚、油漬鳥貝佐昆布拌京都山菜、烏魚子粉末by Il Ghiottone 京都本店)
而不少人也許都聽過美食討論串裡出現「好吃比較重要」,「道地不見得好吃」等言論。何以不能「道地得很好吃」?這是說先充份理解該菜系的樣子(畢竟這是別人的文化),然後合理地的調整味道,加入自己的想法,如此一來才有助大環境的提昇,日本人就是這樣做的,也贏得義大利人的尊敬。義大利麵沒有什麼奶油青醬、白醬,法國菜也不是只有鵝肝、松露、牛排。
台灣擁有的不只是先天豐富的海產資源,這幾年也極力在發展農畜業的精緻化,透過新聞媒體與像草地狀元(三立台灣台)這類節目的介紹,本土的優質農畜產品,也漸漸被人知道。它們因為質精量少,有些不是那樣容易取得,那要如何傳遞他們美味的內在?藉以形成一個支持生產者堅持的力量,靠的不能只是少數人的奔相走告,也必須要有料理人透過他們的專業的訓練來發掘好食材的美味,好食材與好餐廳就是這樣一個相互依存的關係。舉個我自己的例子:我透過試吃朋友公司生產的手工果醬,才得以知道台灣水果之美遠超過我的認知。香蜜芭是難以在市場入手的逸品、紅心芭的香氣還讓法國人也為之驚豔、好荔枝原來還不是只有玉荷包、而歐洲常見的燈籠果其實也長在台灣。
(京胡瓜、炭烤狼牙鱔、紫蘇花義大利麵 by Il Ghiottone 京都本店)
有人也會質疑說,歐洲的食材有的跟台灣品種不同,燒出來就是不同,而那也許正是料理的活路!!
在不同的地方烹調不同的食材,尋找當地可能替換的食材,常常會有神來一筆的效果。比方說我曾經要燒一道麵,找不到與歐洲相同的「厚葉綠包心菜」,而為了保有厚葉包心菜的苦味在麵裡的效果,我選擇用山苦瓜來代替,當日朋友們一致好評,後來我也曾在日本師父出的義菜食譜裡,看到同樣用山苦瓜創作的義大利麵。一道料理的形成是很自然的事,透過自己擅長的料理手法烹調隨手可得的時令食材,完成一道很「台」(在地)的菜,那也才是法國菜、義大利菜的精神所在。
一個做義大利料理的朋友,他店裡供應的是道地的義大利味。一次他為了準備某餐會的麵點:紅酒山豬肉醬Pici(Pici為托斯卡尼Siena地方的特色麵),找來了本地山區宰殺的山豬;為了以海鮮為主的新餐廳,請我介紹日本料理師父帶他淩晨去魚市看魚;他說他用的本地羅勒香氣完全不輸義大利;文首提及的法籍師父說台灣的鵪鶉比進口商的法國貨好。
大餐廳的料理人們,你們要繼續窩在自己的宮殿裡一味地叫昂貴的進口貨,還是要走出來找尋真正屬於台灣、屬於你們自己的味道?
文章進行的同時,正巧逛到知名旅法美食作家謝忠道的Le Meurice食記,他載述了主廚Yannick Alleno在菜單上的一段話:「懂得向當地食材致敬的,才是一位了不起的廚師。」Yannick的菜就是他的家(巴黎)。
那麼「台」也是可以很有道理的!!
* * * * * * * * * * *
最近有空就會去淳久堂書店翻閱日文食譜,日本人做食譜企劃的專業自是不用多談。過去歐洲獨居的日子裡,一人餐桌經常就是義大利麵,他看來雖簡單,學問可不少。那我就來分享一道從日本人食譜看來,可以是很台(在地)的一道麵:綠竹筍大蒜辣椒麵。人家東京三星名廚神田裕行前陣子來台找食材,可也曾大讚台灣的綠竹筍。台灣的筍子好,早不是新聞了,日本人找特級筍干也得來台灣。
我用的是市場上買的三峽栽培綠竹筍,點綴香氣的蝦夷蔥我換成那天逛到的日本高知縣產的奴蔥(小蔥的一種),蝦夷蔥比較清香,故這種日本小蔥比較適合,用「三星蔥」味道就太刺激了,盤飾起來也不好看,但要是你喜歡,就用吧!(蔥青為佳)
Spaghettini Aglio Olio Peperoncino e Germogli di Bambù
材料: (一人份)
綠竹筍一顆(大小不拘)、大蒜二瓣切末綠、朝天椒一根輪切、奴蔥3到4根細切(買不到就用洋香菜)、
Spaghettini 80克、煮麵水的鹽(水的1%)、橄欖油 一匙、調味用的鹽少許
實作:
1.燒一鍋水,綠竹筍連殼下去煮到熟透(約一小時),沖冷水剝殼切成長塊狀備用。有食譜上會告訴你連米糠或生米一起煮,以去除筍子的苦味,不過我是覺得只要挑選優良的本地綠竹筍,直接煮就好吃,
2.燒一大鍋水,務必放入「足量」的鹽,這會影響到麵條的口感與醬汁的吸收。
3.燒水同時,取一平底鍋,冷鍋冷油開小火陸續爆香蒜末、辣椒。接者麵下鍋煮。
4.待蒜末帶一點黃後,竹筍下鍋煎至邊緣微帶焦色,再放入半量的蔥末略拌。(蒜千萬別焦了)
5.加入三匙煮麵水,麵起鍋甩乾水份,開大火與4快速翻炒至水油乳化。
6.最後淋一匙特級橄欖油,加少量的鹽,再翻幾下後盛盤,撒上剩餘的奴蔥即成。(成品請見第一張圖)
p.s. 醬汁與煮麵務必同時完成。包裝上的煮麵時間是指總加熱時間,若為9分,麵約在7分時起鍋翻炒至9分,就是真正的彈牙感。
(未經本人同意 請勿任意轉載)